李峰:锚定创新,打造全球金融科技“孵化地”| 洞见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的脚步不断加速,而金融科技正是其中一大发力点。如何借助自身在金融产业基础、科技要素和专业人才上的优势,迈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2023外滩大会开幕前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李峰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上海打造金融科技的“孵化地”,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信贷和科技保险的作用,提供孵化、加速、投资等支持,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落地。
#
发挥海量应用场景和市场体量优势
科技创新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上海正在努力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再上新台阶。
“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跨界融合,这不仅有助于金融业务创新,也能推动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融合。”李峰认为,上海可以发挥海量应用场景和市场体量优势,从实际金融需求出发做好技术选型和应用融合,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迭代完善。
他表示,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催生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从而推动金融创新。这不仅可以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也有助于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成果向金融领域转化。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优化金融机构的运营管理,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在李峰看来,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为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市场等搭建必需的基础设施,促进金融服务升级优化,并最终促进整个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而金融科技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同样可以有所作为。他认为,要支持金融机构立足上海,构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或平台,借助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强化协同发展,优化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布局。
#
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落户上海
根据伦敦Z/Yen集团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金融科技竞争环境最主要的5项因素分别是融资渠道、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创新程度、专业人才和市场需求。上海已定下明确目标,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李峰对此提出建议。
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上,上海要进一步优化和推广人民银行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为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业态创新提供灵活可控的发展环境。
在完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和合理应用,抓住算力资源、数据交易等领域的发展契机,促进金融数据有序共享,探索金融数据合理流动。“一方面,鼓励在沪金融要素市场(基础设施)挖掘现有行业数据价值,另一方面,推动金融市场(或机构)之间的数据有序联通和合法共享,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李峰说。
金融市场和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也可以持续升温。他建议,把具备实质创新能力的金融科技公司与一般助贷企业区分开来,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与这些企业联合开展金融创新,推动金融科技在支付、风控和征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李峰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提升金融科技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例如,可以学习纽约的金融科技和数字化金融生态、伦敦在金融监管制度上的持续探索,以及旧金山在产学研联动方面的实践等。
#
复合型人才是关键支撑力量
随着金融科技的运用,金融服务、金融业态、金融生态正在发生方方面面的变化,那么,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上还有哪些潜力可挖?
李峰特别提到了金融科技在助力普惠金融上的作用,“金融科技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通过移动支付、数字化身份验证等技术,让更多人获得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还能借助区块链、移动支付、情景感知等手段,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领域,拓展金融服务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提升社会保障、诊疗、公用事业缴费、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的便利化水平。”
他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仅提升效率,更将引发产业格局等更深层次的变革。就拿最近风起云涌的大模型来说,各大企业纷纷下场加速布局,如谷歌推出对话人工智能服务Bard、微软的New Bing、国内的文心一言等,由此带来良性竞争与创新,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促进上下游相关投融资。上游来看,数据标注、算力、数据清洗、数据采集等行业有望蓬勃发展。下游来看,基于其庞大的算力和算法分析,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覆盖金融、医药、教育等多重板块。
爆发式的新技术突破让复合型人才成为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一大关键支撑力量。为此,上海连续出台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这几年,交大高金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项目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人才能力规范》《上海市重点领域(金融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李峰表示,上海可以加大扶持金融科技相关的基础学科,为建立健全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提供人才梯队资源,特别是在数据治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硬件开发等方向;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特点,确保人才质量,注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多层次协同推进人才培养上,不仅要继续完善学历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渠道,也要推动政校企人才规划合作。
来源 | 《文汇报》
精彩推荐
严弘:减持新规促进大股东与投资者同舟共济,系资本市场一大转变的开端